杜淹
杜淹(?-628年),字执礼,京兆杜陵(今陕西长安)人,唐朝宰相,隋河内太守杜征之子。杜淹出身于京兆杜氏,早年曾在隋朝为官,担任御史中丞,后效力于王世充,授为吏部尚书。投降唐朝后,被唐太宗引为天策府兵曹参军,文学馆学士。杨文干事件中受到牵连,被流放巂州。唐太宗继位后,杜淹回朝,授御史大夫,封安吉郡公,后以吏部尚书之职参议朝政,成为宰相。贞观二年(628年)病逝,追赠尚书右仆射,谥号为襄。
范祖禹
范祖禹(1041-1098),字淳甫(淳,或作醇、纯,甫或作父),一字梦得,汉族,成都华阳人。生于宋仁宗康定二年,卒于哲宗元符元年,终年五十八岁。著名史学家,“三范修史”之一。祖禹著《唐鉴》十二卷,《帝学》八卷,《仁宗政典》六卷;而《唐鉴》深明唐三百年治乱,学者尊之,目为唐鉴公。《宋史本传》又著文集五十五卷,《宋史艺文志》并行于世。
李好义
李好义(?—1207年),华州下邽(今陕西省蒲城西南)人。南宋名将,忠义传家。祖父李师中在南宋初官至领忠州团练使,父亲李定一职至兴州(今略阳)中军统制。杨巨源(?—1207年),字子渊,利州昭化(今四川省广元西南)人,祖籍成都。开禧三年(1207年)正月,四川宣抚副使吴曦叛宋降金时,李好义正任兴州的中军正将,立即自抗金前线的西和州(今甘肃省西和西南)青坊赶回兴州。在吴曦叛变几天之后,李好义“与其徒谋举义”。
^回到顶部^